首页 > 时政 > 特别报道 正文

青铜峡市:笃行不怠守初心 踔厉奋发开新局
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第24期 作者: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: 2023-01-05 | 打印 | 字号:TT

黄河楼景区绚丽灯光点亮城市夜生活.jpg

黄河楼景区绚丽灯光点亮城市夜生活

青铜峡市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增加.jpg

青铜峡市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增加

  青铜峡,素有九渠之首、贡米之乡、塞上明珠之称,秦渠、汉渠、唐徕渠等古灌渠从这里延伸至宁夏平原,灌溉着千里沃野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青铜峡市抢抓机遇、砥砺奋进,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,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发展质量逐步提升,民生福祉持续改善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先后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、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多项“国字号”荣誉。

  转方式调结构 三次产业质效双增

  十年来,青铜峡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千方百计抓项目、扩投资、兴产业、促转型,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。2021年,青铜峡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.8亿元,是2011年的1.5倍,年均增长4%,人均GDP达6.35万元,高于全区平均水平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10元和18798元,分别是2011年的2.0倍和2.48倍,城乡收入比下降至1.8∶1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.2亿元,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。

  产业是经济之本、发展之基。青铜峡市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,不断转变方式、调优结构,打造“5+5”十大产业体系,全力推动农业高效种养、工业转型升级、服务业文旅融合。

  聚焦农业高效种养,主盯主抓葡萄酒、奶产业、生猪、制种、绿色食品5个“农字号”产业,粮食生产实现“十八连丰”,奶牛、生猪等畜禽养殖不断扩量增效。葡萄酒产业作为青铜峡市的“一号产业”,目前有甘城子产区和鸽子山产区两个主产区,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4万亩,建成酒庄22个,其中列级的有7个,累计获得国内外葡萄酒顶尖赛事奖项217个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青铜峡市又规划了广武产区和峡口产区,并制定了“葡萄酒+文化旅游”产业专项规划和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专项规划,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聚焦工业转型升级,全力推进铝产业、精细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清洁能源4个重点产业。实施万向新元等基本建设项目655个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,产业类投资占比达60%。引进领航生物等延链补链项目218个,实施青铝、金昱元等技改项目68个,万元GDP能耗、用水量分别下降21%、31%。全面落实自治区“双控”“双碳”要求,加快实施“四大改造”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.5%,降幅位居全区前列、吴忠市第一。

  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,青铜峡水利枢纽、一百零八塔等众多景点分布于峡谷两岸。独特的塞上风韵、灿烂的黄河文化、古老的水利胜景使文化旅游成为青铜峡市产业转型的突破口。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,黄河楼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,黄河大峡谷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,青铜古镇投入运营,叶盛镇地三村、大坝镇韦桥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,青铜峡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。同时,电子商务、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,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经济发展韧劲更足、潜力更大。

  近年来,青铜峡市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改革激活力、用创新增动力。“放管服”改革不断深化,12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,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被国务院通报表扬。在全区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土地确权,用水权改革被确定为全区试点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.5%以上,位居全区前列,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、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,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,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

  惠民生增福祉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

  十年来,青铜峡市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

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青铜峡市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,通过全面落实援企稳岗、就业援助、以工代训补贴等政策,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,加强担保贷款扶创业带就业,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、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,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%以内。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,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吸纳就业、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的作用,通过积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、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等措施,让“能人”投身乡村建设,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。

  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是永恒的民生工程,青铜峡市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入手,让人民群众感受幸福的滋味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以信息化手段完善校园治理体系、提升治理能力,大力开展“互联网+教育”,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,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,促进教育优质、均衡、高质量发展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顺利通过国家复验。扎实推进“健康青铜峡”建设,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推动市域综合医改,基层医疗条件明显改善,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.9岁。同时,青铜峡市全面构建住房、养老等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
  十年来,青铜峡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精准脱贫、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,攻难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如期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聚焦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产业、金融、就业、教育、扶贫等部门协同发力,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,141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质量脱贫,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,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抓手,坚决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保卫战,黄河“四乱”问题全部整改销号,库区湿地生态全面恢复,黄河青铜峡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,森林覆盖率达到15%,荣获“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”。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金融、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平稳可控,牢牢守住了不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
  强基础促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
  走进青铜峡市广大农村,处处镌刻着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。在小坝镇新林村,村庄道路整洁宽敞,村民房前屋后干净卫生,特色文化墙随处可见;在青铜峡镇余桥村,古秦渠穿村而过,秀美的田园风光、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、干净舒适的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,打响了“秦渠第一村”文化旅游品牌;大坝镇韦桥村100多栋民居的屋里屋外都大变样,实现了“升级换代”,冬天群众取暖不再使用燃煤,全部被清洁能源替代……

 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青铜峡市举全市之力推进的乡村建设。近年来,青铜峡市大力实施农房质量提升、村庄清洁整治、污水管网扩面、庄点庭院绿化、供热燃煤替代“五大工程”,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,让农村成为环境美、田园美、村庄美、庭院美的幸福家园。同时,开展城边、水边、山边、路边“四边”整治行动,对城郊村庄道路、沟渠农田1公里范围进行综合整治,激发城郊村文化、景观、休闲新功能;对水系及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、生态修复,沿水系布局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,以“水环境”催生“水经济”;对贺兰山、牛首山进行生态修复,大力发展酿酒葡萄、特色林果等沿山优势产业,绿化提升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;对109国道、吴青公路、小大公路等主干路两侧进行综合整治。通过以点带面、连线成片,青铜峡市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,带动全市84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和提升。

  把乡村作为“景区”,把水系作为“景点”,把城市作为“景观”,青铜峡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,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大力推进“城市双修”,老旧小区改造走在全区前列,作出了样板示范。2020年完成11条街道外立面亮化提升,高标准改造32个老旧小区,惠及群众7557户;2021年又启动新一轮改造,涉及6条街道、20个老旧小区,惠及群众4827户;今年改造完成了老城区范围内所有街道和2005年前建成的所有小区,提前3年完成了“十四五”目标任务,真正让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。在城市建设上,青铜峡市坚持高标准规划、高质量建设、高水平管理,黄河奥体中心、三馆一厅、银川至青铜峡快速通道(青铜峡段)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,城市生态与居住环境不断优化,彻底改变了脏、乱、差的面貌,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。如今的青铜峡,绿荫满城、水系环绕,群众生活得更加安逸、舒心。

 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,青铜峡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,社风民风也持续向好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青铜峡市围绕“1+6”基层治理重点领域,坚持党建引领、治理跟进,在全市推行全域网格积分制管理,与乡风文明、生态环保等5类72项重点任务相结合,推动群众自我管理,用“小积分”撬动基层“大治理”,以积分换商品已成为青铜峡市城乡群众文明生活新风尚。

  十年砥砺前行,十年奔跑不辍。青铜峡市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和厚望,用实干书写了非凡十年的华美篇章。奋斗路正长,行者方致远。新征程上,奋进的青铜峡市“整装再出发”,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,拓展发展新空间,塑造发展新优势,将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
  (图片由青铜峡市委宣传部提供)

  责任编辑:沈 阳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李 旭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第24期